进入10月份,全国天气日渐转凉,鱼虾蟹陆续起捕上市,北方地区进入越冬前的准备阶段;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是水产养殖品种的良好生长期,由于此时的池塘载鱼量较大,残饵及代谢物沉积较多,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易使水质恶化,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一、病情预测
今年10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
(一)鱼类疾病
1. 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鲫、金鱼等,水温在12℃~18℃时流行,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各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 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水平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发病急,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为昏睡、凹眼、烂鳃、皮肤溃烂等,与锦鲤疱疹病毒病症状极其相似。各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危害虹鳟幼鱼,3月龄内的鱼易发病,并大量死亡,尤其是1月龄内鱼苗死亡更为严重,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水温在8℃~15℃时易流行。可通过粪便、尿液和黏液等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各虹鳟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5. 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鱼类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6.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鯵、石斑鱼等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2℃~26℃左右,以胞囊及幼虫传播,传染速度快、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最易暴发。全国各海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7. 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 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水温在20℃~30℃时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天~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 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此外,这一时期鱼类还需注意防控柱状黄杆菌病、爱德华氏菌病、赤皮病、链球菌病、水霉病、小瓜虫病、锚头鳋病等疾病,甲壳类注意防控弧菌病、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症等病,爬行类注意防控鳖溃烂病等疾病的危害。
二、防控措施
(一)加强水质管理。池塘养殖要保持水体一定透明度,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应及时换水、每次换水10%~20%;留意养殖水体的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发现异常及时调控。
(二)科学投喂。投喂饲料时,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
(三)做好越冬前准备工作。北方需提前做好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在并塘捕捞、拉网、分捡和运输时,注意轻缓操作,避免鱼体受机械性损伤而引起继发性感染。越冬池塘应适时补水提高水位,防止越冬期冰下水位过低,造成养殖鱼类出现缺氧和冻伤等危害。
菲优特检测可提供水产疫病、饲料、水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污染物的相关指标检测能力,如您有相关项目的检测需求,请直接联系工程师 在线咨询 获取检测文档及报价单或拨打服务热线 400-850-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