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体中人工馒头和培育各类水生动植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利用天然水域或人工建造的水池、塘、网箱等容器,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饲料,以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水产养殖包括养殖海水生物(如海鱼、虾、贝类等)和淡水生物(如河鱼、湖鱼、蟹等)。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药物使用、养殖饲料添加剂、废水排放、农药和兽药的使用等影响,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对水体产生污染,影响水产动、植物健康。那么,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有害化学物质有哪些,中毒后有什么紧急应对措施?
1.硫化氢
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有毒气体。
通常在人造纤维、硫化染料、制药、鞣革及含硫石油、含硫橡胶、含硫金属冶炼等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硫化氢。
如直接将污水排入养鱼水体,必然引起鱼类大批死亡。硫化氢的毒素主要有刺激和麻痹作用。
硫化氢在鱼体黏膜和鳃表面很快溶解,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可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
硫化氢能抑制某些酶的活性,阻碍体内的生物氧化反应,引起组织细胞窒息。当硫化氢含量在6.3克/m³时,可使鲤鱼、金鱼死亡;
含量在10克/m³时,4小时内可使所有鱼类中毒死亡。中毒症状是鳃变为紫红色,鳃盖和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悬浮于水的表层。
2.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中毒多发生在高密度养殖:
不换水或换水很少、不开增氧机的塘口。这是因为高密度养殖都使用蛋白含量高的饲料,饲料和粪便中大量含氮物质降解成为氨氮。
氨氮通过光合作用被浮游植物吸收,其余未被吸收的就沉积在池底,造成底泥和池水中氨氮含量过高。
通过换水可将氨氮部分稀释,如果不换水则使氨氮大量累积。通过增氧机的曝气作用,可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再氧化成硝酸盐,同时可将氨氮通过曝气作用释放至空气中。
但如果不进行曝气,池塘底部由于不透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并处于缺氧状态,使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的反应受阻,因此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大量积累,导致鱼体中毒。
主要症状:鱼在白天呈“浮头”状,并且毛细血管变薄,捕捞后全身发红,解剖后血液呈黑褐色。
防治亚硝酸盐的方法有以下4种:
1)开动增氧机曝气。
2)将池水换掉1/3以上,用物理的方法降解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多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分解有机质,从根源降解氨氮亚盐。
3)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由于维生素C是强氧化剂,能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铁血红蛋白,因此能在短期内快速解毒。
4)用食盐25克/m³全池泼洒。
3.农药中毒
农药在水产生物体内不断蓄积,引起其中毒、畸变、繁殖衰退及死亡等。常见的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硫农药。
鱼类胚胎畸变的原因可由于亲鱼接触毒物,通过毒体的血液循环传递至生殖腺,如六六六、汞等就极易于母体的生殖腺内蓄积;
也可能是由于受精卵直接接触外来毒物,尤其以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为甚。
4.重金属盐类中毒
重金属对水产生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锌次之,锡、铝、镍、铁、钡、锰等毒性依次降低。
一般在土壤中重金属盐类的含量不多,用新开鱼池养鱼没有不良影响;
但有些地方重金属盐类的含量较高,用新挖鱼池饲养鱼种常使该鱼患弯体病,病鱼游动不自如、成长缓慢、鱼体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一般1足龄以上的鱼不易患弯体病,所以新开鱼池第一年应养1足龄以上的鱼,于第二年清塘、换水后再养鱼苗、鱼种,就不会再患弯体病了。
用铅桶养鱼苗,也可导致鱼患弯体病。
重金属对水产生物的毒害有内毒和外毒两方面。
内毒为重金属通过鳃及体表进入体内,与体内主要酶类的必要基团——氢硫基中的硫结合成难溶的硫醇盐类,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机体的代谢作用,引起死亡;
同时硫醇盐本身也有一定毒性;在鳃部存在的呼吸酶类,如琥珀酸脱氢酶,可能也直接与致毒有关。
此外,外毒可与鳃、体表的黏液结合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覆盖整个鳃和体表,并充塞鳃瓣间隙,使鳃丝的正常活动发生困难,导致鱼窒息而死。
防治方法:
1.加强检测工作,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及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水排入水体。
2.进行综合治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污水等进行治理。
提示鱼类中毒所表现的症状一般是鳃丝发红或发紫,剖检可见肝胆肿大、颜色异常。要注意鉴别由水质或饲料引起的中毒,水质引起的中毒,鱼呈急性死亡,取塘水放入健康鱼即可鉴别。